黄璐琦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中医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发表时间:2018-09-01 19:41 黄璐琦,男,汉族,1968年生于江西婺源,中国工程院院士,中共党员。1995年获北京大学医学部(原北京医科大学)博士学位,1992年起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至今,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常务副院长,首席研究员,中药资源中心主任,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专家指导组组长,科技部重点领域中药资源创新团队负责人,部局共建道地药材国家重点实验室(培育基地)负责人,曾任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。[1] 北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。 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4项(第一完成人3项,第二完成人1项)、省部级一等奖3项、二等奖7项(第一完成人)。先后获“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”、“中国药学发展奖”、“中国青年五四奖章”、“中国青年科技奖”、“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”、“中国中医药十大杰出青年”、“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”、“中央国家机关十大杰出青年”、“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(突出贡献奖)”、“北京十大杰出青年”等荣誉称号,2015年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。 2014年 中药材生产立地条件与土壤微生态环境修复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。 2011年 道地药材形成机理研究及应用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。 2008年 珍稀濒危常用中药资源五种保护模式的研究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。 2003年 栝楼属植物的系统演化及其药材的分子鉴定研究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。 2015年 丹参酮生物合成途径解析及其合成生物学研究 中国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。 2010年 道地药材研究模式及模型构建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。 2009年 药用植物种质资源标准化整理、整合及共享试点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作为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专家指导组组长,牵头编制了《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技术规范》,指导31个省976个县的中药资源普查工作,主持建设28个省级技术服务中心、65个监测站组成的中药资源动态监测信息和技术服务体系。实现了稀有野生中药资源的遥感动态监测,形成了五种资源保护模式。 建立了中药材鉴别新方法。“高特异性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鉴别中药材乌梢蛇真伪的方法”荣获中国专利优秀奖,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及经济效益,被2010年版《中国药典》收载,这是分子鉴别方法首次收载于国家药典。 提出了道地药材形成的三个模式理论。发现了丹参酮合成的关键酶基因及一条二萜生物合成新途径。 提出了“分子生药学”,出版的专著及教材发行海内外,全国己有30余所高校开设该课程。 先后负责国家级和部局级课题几十项,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400余篇,包括PNAS,JACS等SCI文章130余篇,获国家发明专利24项。1999年起担任博士生导师,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共计89名,毕业博士研究生31人,其中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1人、提名奖1人,1人获中国青年科技奖,1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资助。凭借在中药资源保护与研究这一领域中取得的突出成绩,他所带领的团队入选科技部2013年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团队。
文章分类:
名医名家
|